其實我早就想買了,只是每次到最後,還是會對自己說:「一個人住,好像沒那麼必要吧。」
一個人住,想買洗碗機,好像有點「奢侈」
一個人住的日子,過得簡單又乾淨。
小小的公寓裡,餐桌與廚房只隔著一道半開放式的小牆。
每天的晚餐,大多隨意——一碗飯、一盤菜,偶爾煎顆蛋,湯也很簡單。
吃完,水槽裡只剩一點點鍋碗瓢盆。
這樣的小日常,手洗三分鐘,根本不算負擔。
所以每次滑到洗碗機廣告,或者走進家電賣場,看見那些白淨小巧的桌上型洗碗機時,心裡總忍不住笑自己:「需要嗎?」
可是,即使知道洗碗很快,心裡還是一次又一次,偷偷停留在那台小小的洗碗機前。
那種心情,有點像是在看一個遙遠又熟悉的夢。
有時候,一個人也想對自己好一點
不是每天都只想將就。
有時候,下班回到家,突然很想要煮一桌自己喜歡的菜。
燙一盤蔬菜,炒個雞肉,再燉一鍋熱湯——一個人,也想吃得像樣一些。
三菜一湯擺上桌的瞬間,燈光暖暖地灑下來,連空氣裡都是安心的味道。
那一刻,不是為了誰炫耀,也不是因為特別節日,只是單純想對自己好一點。
但是,煮得越豐盛,餐後要收拾的鍋碗也越多。
那時候,我就更想要一台洗碗機了。
不是為了偷懶,而是為了告訴自己:
一個人的日子,也值得被好好對待。

洗碗機研究指南:小家庭、大家庭,各有不同
認真研究起來才發現,洗碗機的世界比想像中廣闊。
桌上型的迷你洗碗機,專為單身族或小夫妻設計,占地小、省水又省電,適合小坪數的廚房。而嵌入式、廚下型的大型洗碗機,則像一個真正的「家庭成員」,可以一次處理三人、四人,甚至六人的餐後混亂,成為日常運作的一部分。
各種容量、各種洗程、各種水溫設定、沸石功能的有無,讓人目不暇給。
從「6人份桌上型」到「14 人份豪華型」,每一台洗碗機背後,都好像隱隱帶著一個未來家庭的影子。
選擇小台的,好像在說:「現在的我,一個人也可以好好生活。」
選擇大台的,卻像在偷偷為某一天的「我們」留出空間。
購物車裡加了又刪,刪了又加。
一場簡單的家電購物,演變成一場關於「怎麼看待自己未來」的小型辯論。
比起價格,真正讓人糾結的是「值得嗎?」
越研究,心裡越有點奇怪的拉扯。
有一瞬間,我問自己:
「如果只為了自己,值得買嗎?」
「為了一天一個人的碗盤,花幾萬塊買洗碗機,會不會太奢侈?」
這樣的念頭讓我意識到——原來,對自己好,有時候比對別人好還要更困難。
送禮物給朋友,會說這是應該的;幫助家人,毫不猶豫。買包的時候,也總能很快說服自己:這是犒賞努力工作的自己。但為了自己添置一樣「可能只為了偷懶」的家電,卻要經過這麼多層自我說服。
也許,比起物品本身,讓人猶豫的,是「只為自己花錢」這件事。
那種微妙的罪惡感,像是在耳邊輕輕地問:「你確定,你值得這種溫柔的照顧嗎?」
買包、買鞋、買香水,這些可以對外展示的消費,常常被包裝成「自我犒賞」。
但洗碗機這種東西,不會被人誇獎,不會在朋友圈炫耀,只是一台安靜地陪伴在廚房角落、只屬於自己的存在。
沒有閃光燈,沒有讚美,只有自己知道的舒適。
——而正是這種為了自己小小妥協的舒適感,比買任何一個名牌包還要強烈、還要奢侈。
因為它是私密的,是不需要證明給誰看的。
想著「有另一個人」只是藉口
當然,也曾短暫地動過念頭。
「如果家裡多一個人呢?
洗碗機的水量、電費、空間使用率,通通變得合理又划算。
兩雙筷子,兩個碗,兩杯紅酒杯,一起放進洗碗機裡洗,聽起來是不是超浪漫?」
但細細想來,這樣的念頭,或許更多是一種逃避。
逃避那種為了自己單方面付出溫柔的小尷尬;
逃避一個人靜靜面對生活所有瑣碎事務時的空虛感。
如果需要透過「有另一個人」來合理化對自己的照顧,那麼,即使真的有人陪在身邊,又能真正滿足心裡那個微小的缺口嗎?
或許,我們更應該學會,哪怕只有一個人,也值得享受慢慢啟動洗碗機、聽著水流聲響的日子。


洗碗機到來的那一天,一個小小的儀式感
終於,在某個普通又有點疲倦的夜晚,我買了。
不是因為哪個特價通知跳了出來,也不是因為誰在耳邊鼓勵我,而是因為,
那一刻,我忽然很篤定地想:即使只有我一個人,我也值得被好好照顧。
兩天後,洗碗機送到了。
拆箱、安裝、第一次仔細閱讀使用說明書,像是在舉辦一場隆重的小型入厝儀式。
那晚的晚餐依舊簡單。
吃完,把碗盤仔細放進洗碗機裡,一個接一個,小心地排列。
手指輕輕按下啟動鍵。
「滴——」一聲輕響。
機器開始運作了。
水流聲緩緩響起,像是細雨敲打窗台的節奏。
熱氣從縫隙裡緩緩溢出,空氣中瀰漫著溫潤的水蒸氣與淡淡的清潔劑香味。
我抱著膝蓋,窩在沙發角落,看著窗外深藍色的城市夜景。
洗碗機的聲音,像是對這一天的輕輕擁抱。沒有誰需要見證,沒有誰需要陪伴,只有自己,和這個溫柔的夜晚。
有一天,或許會有人出現在我的生活裡,
也或許,未來的餐桌上,會出現更多雙筷子、更多個杯子。
但在那之前,我想先學會這件事:
一個人,也值得擁有熱氣蒸騰的小小廚房,以及那台安靜努力轉動著的洗碗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