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時候,我們不是因為需要一樣東西才戴上它,而是因為我們不願放下它。像是一支走過十年歲月的機械錶,抑或是一個能告訴你現在心率與睡眠品質的智慧裝置。
當這兩者同時存在於生活裡,有沒有可能,我們不必選邊站?

錶迷的焦慮:時間的質感,與通知的效率
機械錶,是少數仍可用「歲月感」來形容的物件。它不單為精準而存在,而是為了那份重量、那段歷史,各知名品牌繼承的集體記憶。
但我們的生活節奏卻早已被智慧裝置打碎成碎片化的訊息流。你習慣了 Apple Watch 提醒你各種通知、查看行程、用 Garmin 手錶感應進捷運,久而久之,機械錶反而成了「心裡有位子,手上沒位置」的東西。
Smartlet 嘗試做的,不是讓你在這兩種狀態之間切換,而是讓你同時保有。

Smartlet 是什麼?一條讓你不必選邊站的錶帶
Smartlet 是一款為雙錶需求設計的智慧錶配戴系統,允許你在同一隻手腕上同時配戴一支機械錶與一支智慧手錶。外側連接傳統錶頭,內側安裝智慧錶主體,讓兩者共存於單一錶帶上。
目前相容裝置包括:
給傳統手錶使用者:提供 20mm 與 22mm 錶耳連接器,支援市面大多數機械錶款。
給智慧錶使用者:支援多數主流品牌與型號,包括:
- Apple Watch(所有型號,但不建議使用 Ultra 版本)
- Google Pixel Watch(41mm 與 45mm)
- Samsung Galaxy Watch(40/41/44mm)
- Garmin(Vivoactive 5、Fenix 8 – 43mm、Forerunner 165 等)
- Fitbit Charge 5 & 6
- Whoop 4(Whoop 5.0 與 MG 相容版本即將推出)
- 所有採用 20mm 或 22mm 錶耳寬度設計的智慧型裝置與健身追蹤器
Smartlet 目前正在 Kickstarter 平台進行募資,開放早鳥預購,預計正式出貨時間與價格詳情可見官方專案頁面。
參考連結:Smartlet

Smartlet 與 SONY WENA:兩個時代的雙向橋梁
Smartlet 是一種「雙面錶帶」:外側可裝載你熟悉的機械錶,內側則固定 Apple Watch。透過這樣的配置,它允許使用者同時佩戴兩支手錶:一支為美感與歷史保留,一支為健康與即時資訊服務。
這樣的概念並非第一次出現。SONY WENA 系列早在 2015 年就提出了「讓你的機械錶變智慧」的概念。WENA 並不是一支手錶,而是一條內建科技模組的錶帶。用戶可以將自己喜愛的傳統錶頭安裝在 WENA 錶帶上,透過錶帶實現行動支付(FeliCa/iD/QUICPay)、通知提醒與活動紀錄等功能。

目前 WENA 已發展至第三代 WENA 3,搭載 OLED 螢幕、支援 Alexa 語音助理,並可搭配 iOS/Android 雙系統使用,與 Apple Watch 相比更低調、不打破機械錶的原有美感。但可惜的是,WENA 產品已經多年沒有更新,也還沒有拓廣到台灣市場。WENA 並不是讓使用者多戴一支錶,而是保留「單錶結構」,將智慧功能無縫融入錶帶,與 Smartlet 「雙錶共存」的思路形成有趣對比:一個是內建於結構,一個是外掛於習慣。
資料來源:wena
看起來很理想,但戴起來呢?
問題來了:同時戴兩支手錶,真的舒服嗎?
首先是重量。Apple Watch 加上一支機械錶,幾乎等於把雙倍重量掛在同一手腕上,長時間可能會讓你有些疲憊。
再來是反面配戴的操作問題。Apple Watch 被固定在手腕內側,不僅操作上不如原本直覺,也在視覺與穿搭上帶來一點違和感,尤其當你穿著正式西裝,袖口卡住兩支錶的時候。
Smartlet 的解法也許優雅,但仍有一個問題沒解:我們的手腕,真的適合放兩個世界嗎?

智慧不一定要取代經典
這幾年,智慧手錶的社會接受度已經大幅提高——從健身教練到企業主管,穿西裝搭 Apple Watch 不再突兀。
但即便如此,還是有一群人堅持戴機械錶。他們不是討厭科技,而是對於「時間」有另一種信仰。他們相信,一支能走幾十年的錶,是可以被傳承的,是值得等待與修理的,是有靈魂的,手上發條、每天對時是一種強烈的儀式感
而這種參與「Old time」是 Apple Watch 等智慧型手錶現在還無法給的。雖然,我自己也有著 Garmin 與好幾條機械手錶,並且正在物色自動搖錶盒。

資料來源:Smartl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