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年夏天,我們沿著森林步道緩緩前行,空氣濕潤、靜得只剩呼吸聲。營地主人說,這裡每天清晨七點都會有一場靜默冥想,不為什麼,只是讓自己回到身體裡。那不是一趟「想去哪玩」的旅行,而是一段「想變成誰」的過程。
2025 年的旅行趨勢,正在這樣一點一滴地轉向內在。根據 Mastercard Economics Institute(以下簡稱 MEI)最新發布的報告,全球旅人開始以「目的」為出發點,而非行程本身。他們追求的,是意義,是重設日常的儀式,是在疲憊之間找到自己還活著的證明。

目的驅動:五種動機,五種選擇
根據報告整理,以下五種旅行目的正驅動全球旅人重新選擇出發的理由:
- 療癒與重設(Self-Actualization):身心靜修、睡眠課程、冥想營與慢活營地成為首選。
- 文化與記憶(Cultural Discovery):尋根、走訪家族故鄉、深入少數文化社群。
- 家庭連結(Family Bonding):跨世代出遊、親子共學旅行。
- 學習轉化(Educational Voyages):語言學習營、職涯轉換期的自我探索之旅。
- 社會與永續參與(Environmental & Social Impact):參與志工旅遊、環境修復活動等。

- ・「目的驅動型旅行」指的是以內在驅動力為核心的旅行型態,強調旅人的心理狀態、生命階段或價值觀選擇,而非以景點打卡或價格優惠為主要考量。例如,一位剛經歷人生轉折的女性,可能選擇參加森林中的靜修營,而不是單純觀光行程。這類旅人會主動尋找能帶來變化、學習、療癒或深度連結的場域,並且傾向為此投入更多時間與預算。
數字會說話:全球旅人正在這樣移動
分析揭示五個值得留意的現象:

1. 東京與大阪雙雙上榜
2025 夏季,全球成長最快的訂票城市前兩名分別為東京與大阪,顯示日圓貶值與文化魅力交疊的強大吸引力(資料來源:OAG 訂票數據)。東京在2024年取代曼谷成為全球造訪人數最多的城市,終結曼谷長達十年的榜首地位。
2. 匯率影響旅遊熱點
每當日圓對人民幣貶值 1%,中國赴日旅客即增 1.5%;同樣現象也發生在新加坡與台灣旅客上,顯示亞洲市場對價格極度敏感。

3. Wellness Travel Index 熱門前三名
納米比亞(47.7)、南非(40.9)與泰國(31.2)分別位居全球療癒旅遊指數最高前三名。
4. 國家公園消費佔比驚人
南非、芬蘭與阿根廷的國家公園周邊地區,跨境消費佔比高達 20% 以上,顯示「自然場域」不只是背景,也是吸金主角。

5. 運動賽事經濟效應
2024 年世界大賽期間,大谷翔平出賽當週,日本人於洛杉磯球場周邊消費年增 90.97%,為其他國家平均增幅的六倍以上。

- ・Wellness Travel Index(療癒旅遊指數)是由 Mastercard Economics Institute 所提出,根據各國「跨境住宿消費中屬於療癒相關類別的比例」所計算出的指標。它反映的是一個國家在全球療癒旅遊市場中的能見度與吸引力。
當今旅客更重視深具意義的體驗,並積極投資珍貴的時刻
雖然宏觀經濟環境對旅客的旅遊決策影響重大,但非經濟因素同樣是重要考量。當今消費者顯然更重視具有意義的體驗。社交媒體上充斥著旅行者分享冒險旅程與異國美食的誘人照片,這種現象促使其他人因害怕錯過而紛紛創造屬於自己的回憶。
在這個日益互聯的世界中,消費者更容易接觸到非傳統、冷門的度假選擇。為掌握消費者偏好的變化趨勢,MEI 分析了全球養生與冒險旅遊的最新動態,並列出最受歡迎的美食體驗城市。
養生旅遊:旅行成為重新校準生活的工具
對許多人來說,旅行不再只是逃離,而是修復。從靜默冥想、睡眠訓練到長壽營地,療癒旅遊正迅速擴張。這些行程的設計邏輯,不再以「玩得夠多」為標準,而是讓人「回到身體裡」,找回與自己相處的方式。
國家公園:自然不再只是背景,而是目的本身
MEI 的數據顯示,南非與芬蘭等地的國家公園周邊商業消費佔比極高。旅人不只是來拍照或走步道,而是在這些場域裡尋找某種感官的重啟。自然與冒險,開始與地方經濟連動。
美食體驗:多元語言的味蕾記憶
哪些城市的餐廳裡,旅客來自最多國家?MEI 給出了一個有趣的新視角:以「國籍多樣性」衡量美食吸引力。在伊斯坦堡、坎城、峇里島或布拉索夫,一餐飯就是一場文化交流的縮影。這些城市,因食物而生,也因食物被記住。

旅行還是移動,但不再只是「去某個地方」
如果我們暫時放下地理與國界來看這份報告,它其實也是一面鏡子。你是否也曾經想過,一趟旅行是否能有更深的意義?你是否也在某段疲憊的日子裡,想過去找個地方好好靜下來、重新整理自己。
這一次,你想為什麼而出發?